2020年,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,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、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。隨即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先后出臺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及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,加快構建“1+N”政策體系。而碳監測作為輔助核算體系的重要支撐,在服務國家“雙碳”戰略全局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
?
?
時值“十四五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窗口期、關鍵期,國家層面對碳監測工作的關注度更是與日俱增。今年年初,2022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部署強調,“要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數據統計核算、數據管理及履約長效機制,繼續實施碳監測評估試點,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?!?br>?
近期,農業農村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了《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》,著重強調將建立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體系,完善檢測指標、關鍵參數、核算方法,重點優化稻田、農用地、養殖場等區域的監測點位設置??梢韵胍?,繼工業領域試點穩步推進之后,農業將成為碳監測體系構建接下來的重點。
?
?
在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,相關負責人透露,我國在火電、鋼鐵、石油天然氣開采、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11家集團公司、49家參試企業,共設置了119個碳監測點位,且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-5個月的監測數據。同時,一些非試點地區也積極參照試點方案,部署開展碳監測工作。
?
?
政策層面足夠重視,碳監測實踐工作又該如何推進?
?
?
一般來說,碳監測是指通過綜合觀測、結合數值模擬、統計分析等手段,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、環境中濃度、生態系統碳等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的方式。根據《京都協定書》和《多哈修正案》規定,碳監測的對象主要是7中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,包括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氧化亞氯、氫氟化碳等。
?
?
目前,衛星、無人機、走航、地基遙感等是獲取大氣中溫室氣體數據的重要技術手段。4月16日,我國成功發射了首顆二氧化碳激光探測衛星,可實現全天候觀測。業界對此分析道,為助力“雙碳”目標實現,未來或將有更多碳監測衛星發射升空,而這可能為商業航天公司打開發展的新空間。
?
?
另,碳監測衛星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。據悉,2015年全球近200多個國家簽署了《巴黎協定》,其中就明確提出將從2023年開始,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,評估各國減排成績。在此背景下,掌握數據的自然就掌握了主動權,衛星監測恰好就是一把衡量排放量、追溯排放源頭的“尺子”。
?
?
當然,除了在宏觀層面統籌碳監測數據“一張表”,各地區試點也應跟上,根據實際情況定制布點方案。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表示,“原有的監測網絡中,并不能涵蓋大氣溫室氣體的監測因子。所以現行的監測網絡儀器構成方面,可能會有一個相應的增加?!?/div>
本文轉載自環保在線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