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日,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,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、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,該所研究人員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、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,利用湖泊變化這一指標,向科學界提供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全景圖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《地球科學評論》上。
為更好理解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和水循環,助力水文學、湖沼學、冰川學和遙感應用等領域的發展,研究人員對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,綜合分析了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湖泊系統的年際和季節變化特征、湖泊對氣候變化的綜合響應、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以及湖泊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等問題。
研究發現,青藏高原湖泊面積、水位和水量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—9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,隨后呈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;空間格局表現為中北部湖泊整體增長、南部湖泊減少,同時大部分中北部湖水降溫、南部升溫,北部湖泊結冰期比南部湖泊更長。湖水溫度變化與水位變化和湖冰持續時間呈負相關;降水增強是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,其次是冰川消融和凍土退化。大西洋年代際振蕩處于正相位可能是驅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多年湖泊擴張主因,強厄爾尼諾事件導致1997年—1998年、2015年—2016年湖泊面積出現明顯拐點。
論文*作者、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張國慶表示,未來短期內,青藏高原湖泊將繼續擴張,迫切需要開展跨學科湖泊研究,提高對該區域大氣圈—冰凍圈—水圈相互作用和水資源管理的認識。(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)
?
本文轉載自新華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